跌惨了的美容仪,又悄悄盯上了化妆品这块
价格战重创美容仪,新出路在化妆品?
射频美容仪价格大跳水,是近几个月在消费者之间被讨论得最火热的话题之一。
原本动辄大几千的射频美容仪,如今仅需数百元即可购得同款,初普、雅萌、ReFa、觅光AMIRO、听研等国内外品牌竞相打折,甩货回款。
买水光仪送射频美容仪
有人欢喜有人忧,有因为蹲到低价而暗自欣喜的消费者,也有“买早了,买贵了“,要求赔差价却投诉无门的消费者。
但对于美容仪品牌,还来不及为要打价格战感到悲伤,马上面临的是品牌的去留问题。
今年4月1日起,射频治疗仪、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、进口和销售,这意味着没有拿到证的品牌届时将面临“无货可卖“的局面。
年3月底,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,决定对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》部分内容进行调整,其中提及将射频治疗(非消融)设备的管理类别由Ⅱ类调整为Ⅲ类。
截至发稿,美妆浪潮从公开渠道获悉,仍未有家用美容仪品牌正式取得射频美容仪相关的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。
在取证进展未明朗的情况下,为降低风险,有品牌逐渐将希望放在了光电类美容仪(LED美容仪)及美容仪配套护肤品上,以求增加品牌抗风险能力。
黑科技还是智商税
以抖音热门面部美容仪器品牌为例,基本都有推出各自品牌的化妆品:
一类是配套射频美容仪使用的涂抹类凝胶、贴片式面膜;
另一类则是用于日常场景的护肤品,包括精华、水乳等。
射频美容仪具有一定的热效应,一般以电流的形式作用于人体皮肤,通常在使用时会配合冷凝胶共同使用,一方面防止皮肤烫伤,另一方面起到匀光作用,提高能量传导效果。
院线搭配光子设备治疗中一般使用的是水胶体类的导光凝胶,多为第一类医疗器械,主要由卡波姆、甘油、水组成,在淘宝等电商零售渠道搜索相关产品,定价基本不超过15元/瓶。
而美容仪品牌自行推出的所谓官配类涂抹凝胶,一般为代工生产的妆字号产品,并非医疗器械,价格比院线导光凝胶亦要高上不少。
以觅光Amiro为例,其“小金管舒缓嫩滑精华凝胶”由东莞金贝肤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,售价元。另一品牌雅萌的“高保湿精华凝胶”则售元。
去年5月,觅光与综艺《乘风》合作,喊出了“格子打打打,胶原涨涨涨“的口号,其“盖章式”面膜也因此一度受欢迎。觅光推出的贴片式面膜——塑颜水光紧致面膜,宣称能更好配合胶原炮产品使用,定价接近30元/片。
事实上,家用美容仪、化妆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,大多美容仪品牌并未构建化妆品相关的应用与开发体系,均为odm生产模式(授权贴牌生产),极度依赖生产厂家的能力,容易出现“多款产品,一个配方“的情况,在产品力上与专业化妆品品牌相去甚远。
避免在正面战场上直接竞争,转而在“美容仪配套化妆品“这个维度上讲新故事,是当下美容仪品牌跨界做化妆品生意的不二法门。
配套化妆品如何创新?
近日,美妆浪潮获悉《适用于LED美容仪的护肤品(征求意见稿)》发布,该团体标准由广东省化妆品学会牵头,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(觅光Amiro母公司)立项,多家企业共同起草,填补了LED美容仪配套化妆品标准空白。
进一步了解,该团标适用于配合LED美容仪使用的护肤类化妆品,眼部产品除外。并主要对配合LED美容仪使用的护肤类化妆品提出了产品透光率以及安全性要求(毒理学试验以及人体安全性试验)。
适用于LED美容仪的护肤品:
指用于涂抹或者喷洒于人体皮肤表面,并与LED美容仪配合使用,经一段时间后擦洗或保留,起到集中护肤和辅助功能的护肤类化妆品。
从作用机理上分析,光电类美容仪主要系通过不同波长的光,对肌肤产生不同的作用,譬如照射红光较擅长抗炎,黄光能促进黑色素代谢,蓝光则有抑制痤疮杆菌,减少皮脂腺分泌的作用,但起效的前提是足够的光波能量。
而配合LED美容仪使用的化妆品,作为皮肤与光波之间的介质,受其透光率影响可能会引起光波振幅衰减,导致光强降低,使LED美容仪的效果大打折扣。
美妆浪潮通过询问市面上常见的LED美容仪品牌工作人员得知,配合LED美容仪是否应使用化妆品仍存在意见分歧。
玛丽仙品牌工作人员告诉美妆浪潮,其品牌推出的白公主Air美容面罩,配置了颗高能院线级灯珠,有效加乘4重能量光波,实现照射美白,并不需要搭配护肤品使用,建议用完面罩后再护肤。
而另一热门美容仪品牌花至的工作人员则告知,由于其推出的花至极光面罩能量较大,使用时可能会加快蒸发皮肤水分,建议在光照前厚涂2遍旗下一款保湿产品Flossom莹亮精华,能够有效实现“1+1>2“的效果。
除了该款精华,花至还推出了另一款适合敏感肌人群使用的修护乳产品,同样宣称建议搭配在LED美容仪前使用。
去年,觅光AMIRO母公司深圳市宗匠科技联合广东省化妆品学会,先后编制了《适用于射频传导的面膜通则》、《适用于配合射频、微电流类家用美容仪的护肤品通则》团体标准。
这些标准旨在为该类产品制定新的安全性和功能性指标。
但有业内人士指出,此类行业标准的指导效果受限,理论创新不足,公信力不大,营销效果大于实际指导效果。
比如,《适用于配合射频、微电流类家用美容仪的护肤品通则》在创新性方面提出了护肤品与美容仪使用兼容性要求,要求产品在接触后不产生设备损害等现象。
但在其他方面,标准仅停留在基础的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层面。
早前,美妆浪潮在《不足百日,仅4家美容仪完成临床试验备案》一文中提及,在取证进度不明朗的情况下,品牌早已做好了两手准备,将视乎市场情况转为推出护肤品及非射频类治疗仪新品(主要宣称“微电流”及LED功能的美容仪)。
查询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国际合作临床试验备案情况,年仅4家公司有射频皮肤治疗仪有效性及安全性试验的公示记录。
去年下半年开始,各大美容仪品牌均推出了非射频类美容仪新品,如ULIKE白皇后面罩、花至肌提美容仪、OGP极光棒、雅萌小膜王美眼仪、雅萌绿光面罩、觅光大排灯MAX、觅光第二代小金盾面罩美容仪、JOVS黑金牛奶光等一系列主打祛痘、亮肤、紧致功能的产品。
截至发稿,觅光AMIRO已有46条化妆品备案信息,包括抗皱精华乳霜、次抛精华液、身体乳等产品,另一国产品牌JOVS亦有13条对应的化妆品备案信息,其中包括有头皮舒缓精华液等产品。
美容仪配套化妆品的故事,需要同时满足市场需求及创新的架构,除去商业决策层面的考量,如何提高配套产品的标准,建立完整的研究数据支持,以证明产品的安全性和与美容仪的优劣效应,标准化将成为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tmagic.net/mbtp/2321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