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位皮肤科专家,对护肤品研发的N个中肯建

医研共创可以形成很好的闭环,但如何实现需要医生与企业共同思考、摸索。

来源

聚美丽

作者

August

在上篇《从皮肤科临床角度看,有哪些功效护肤需求待开发?》中,主要围绕两个问题:皮肤科临床中,哪些皮肤问题与护肤有较大相关性;医院科室里,有哪些护肤品可以供医生在诊疗术后选择,展开探讨。

而本文,将接着探讨:在面对皮肤问题上,功效性护肤品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?时下热门的“医研共创”模式可以怎么落地?

以下为对话实录:

Q3.关于抗炎、抗氧化、抗糖化等热门概念,护肤品是否真的起作用?第三个问题,有人问,护肤品其实根本不能解决皮肤的问题?也有人问,护肤品的热门概念--抗炎、抗氧化、抗糖化是不是有科学依据?我们抛开法规限制的层面,从各位医生的角度和皮肤学出发讨论这个问题。

从我的角度来说,护肤品毕竟不是药,我们一般把它定位为辅助改善的作用,并且国家规定抗炎、治疗敏感、美白等功效目前都不能直接宣称。

医哥应该知道,我们在抖音直播时只能说敏敏肌,不能说敏感肌;只能说抗火火,不能说抗炎。那么这些功效性的护肤品到底有没有辅助改善局部炎症的作用?是有的,但你想单独靠它对抗炎症,我觉得并不是特别现实。

现在很多美妆博主把抗炎症等概念的风刮得很大,认为脸上泛红、蜕皮、搔痒很严重的情况下,医院,只用所谓“急救”的护肤品就能治好,这不太可能。因为炎症是局部的红肿、热痛,可能和微生物的感染有关,也可能和血管的因素有关,涉及很多的因素。

我当时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,如果护肤品的抗炎作用这么强,我把它做成口服的药剂,肺炎都能治了。所以护肤品只能作为辅助作用,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作用。

我一直在强调,护肤品作为临床过程中的辅助方式,是在我们临床药物撤退以后,作为一个长期维持的方案,或者在一些轻型的、和美容相关的病症中辅助治疗。比如痤疮中最轻的黑头和闭口,这些没必要吃药的病症,用一些含酸类的制剂能不能改善?一定是可以的。

针对严重的痤疮,医生用高浓度的酸治疗三到六个月的时间,甚至用系统的维A酸把它控制得很好,但是我们又没有办法让它完全不复发,这时候护肤品又走进了我们的视野。护肤品可以让治疗后的皮肤在很长时间内维持比较好的状态,并且能够尽量减少痤疮的复发。我认为护肤品是有效的,但是不要过度地神化它,这是我个人的观点。

抗炎等词汇虽然法规上严格禁止,但从机理的角度出发,其实在很多通路上,它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护肤品起到一部分作用。只是我们在宣称的过程中,比较关键的是如何合理地表述。

请问医哥,像某品牌的国外产品,很强调抗氧化,而且现在“抗氧化”在国内也是非常火的概念,你觉得从皮肤学的角度出发,抗氧化确实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?它的机理在哪里?

当然可以,皮肤老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胶原蛋白流失,最大的因素是:第一,紫外线会导致胶原蛋白被破坏;第二,空气中的污染和自由基会导致皮肤氧化,可能会使皮肤变得暗沉,进而让胶原蛋白流失。

如果我们有一个成分可以抗氧,又可以被皮肤吸收,还可以增加胶原蛋白合成,那当然最好。我们现在研究最多的就是维C,这是一位皮肤学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研究出来的。

刚刚大家也提到,作为医生最主要的还是看临床实验。现在研究最多的维C有二三十年的研究历史,抗老效果显著,除了抗氧,也能增加胶原蛋白的合成。再说到维A,它是唯一被FDA认证可以抗老和抗痘的成分。

这些成分都具备多年的研究证明,但是如果你问我,抗衰老方面的重要性是涂抹维A还是保持良好的心情,再或者是基因,我认为当然是要加在一起才能达到最好的皮肤状态和生活状态。

我觉得护肤品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让皮肤保持健康的状态。不管是用涂抹的或者是口服的药,还是用激光治疗,使用护肤品都会增加皮肤的耐受力。如果皮肤状况本来就不是很好的患者,没有做好保湿、防晒、抗氧等前期准备,就用药或者激光来改善皮肤状态,那它的效果可能没有那么好。

我们举个例子,比如很多中国人都困扰的“斑”。很多人会问我: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护肤品,打激光不就可以了吗?我把钱省下来不买护肤品,去做医美不是更好吗?其实这个想法是背道而驰的,护肤品和医美二者互补。像开车一样,除了系安全带,也需要有安全气囊,两个都具备才能更加安全。

所以我觉得在护肤领域,激光确实有很大的帮助,但前提是皮肤要达到最好的状态,这时候护肤品就能发挥最大的作用。

今天我们讲到的抗氧化,我认为护肤品对它同样也有很大的帮助。拿苹果举例,把苹果切开后,一半涂抹抗氧化剂,一半不涂抹,就能明显看出氧化后是什么情况。所以我们能够得出结论,护肤品对抗氧化确实有效果。

我记得在年参加过香山会议,是关于中国化妆品产业的一个国家层面的非正式会议。

其中,国家化妆品卫生司反复强调,什么是化妆品。它是以涂、擦、喷、洒或者外用的方式,是使人体表面的皮肤达到清洁、保养、美化、修饰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。所以我想说,普通护肤品的功效主要是在这几个方面,以维持人们良好皮肤状态为目的。

回到今天的功效性护肤品,实际上大家一直有争议,什么是药妆?或者说功效护肤品?到目前为止,功效护肤品是单列开的,跟我们日常的护肤品不一样。

所以鲁楠刚刚提到的关于抗糖、抗氧化等,之前大家也讨论过很多包括外泌体等功效性的护肤品,它们是有一定功能而被宣称的产品。我觉得这类产品已经脱离了我们普通的日常护肤品概念,更多的则是以它独特的功效来进行某一领域的治疗,或者是预防为主。我觉得更多是预防的功能,所以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明确。

其次,讲到它的功能。口服、静脉和外用,它一定有不同剂量和功效反应,而功效性护肤品都是通过外用的方式。现在各类功效的护肤品,我们不能说它没有作用,它们可以达到比如说抗糖化、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清除等。

但对于已经深度积累在细胞内的糖化终末产物,通过外用能清除吗?显然是不能的,所以我们要客观、科学地分层看待这个问题。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功效性护肤品在抗糖化的问题上没有这个作用,实际上它能达到对皮肤细胞产生一定作用的功能,那我们就可以实施这样一个效能。

关于抗糖化的概念,好几家知名品牌都有类似的产品。我们医生在这个领域,包括几位博士研究生都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,可以说也有一些相关的发现,功效性护肤品确实有这样的功效。但是它能够维持多久?能产生多大的作用?最终还是要进行功效评价检验,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。

同样之前提到的抗氧化,我觉得是一个传统的概念了。无论是从最早的维C,还是到大宝SOD蜜等等,众所周知都是非常经典的抗氧化产品。

而氧化的过程包含一个非常庞大的分子机制,在这个机制中需要成分能起到阻断、清除的作用。但是如何保存它,把它作为一个产品应用到我们日常的护肤品中,实际上需要更多的方面的研究进行研发和验证。

比如氨甲环酸,现在大多是口服或者静脉的方式,那你用外用的方式会怎么样呢?换一句话说,它是非常好的褪黑剂,但是我们发现直接外用的效果与静脉用的效果,以及口服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。其中涉及各种各样的研究,如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,作为药来说,它的研究会比较多。

而作为功效性护肤品,我们同样要考虑它的代谢、动力、功效之间的关系。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,但是未来应该是光明的。正因如此,这给很多日用化妆品企业留下更多未来的空间。

现在大众对化妆品的看法,有人认为化妆品无所不能,有人认为化妆品不能解决很多的临床问题,田老师怎么看待这些观点?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每天在面临的,很多客户告诉我,她/他们不再买很多昂贵的护肤品,打算把钱省下来做医美。这致使医美行业非常火爆。

但是,很多老百姓给我们反馈的信息却是我们这个行业乱且差,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层出不穷。比如我们会听到有一年打12次皮秒的,包括很多的套卡,听完这个我觉得是纯营销学。我们都知道,色素代谢需要时间,皮肤代谢也需要时间,那么皮肤屏障破坏的恢复也是需要时间的,怎么就变成了没隔几天就要不停地打呢?这时候基本都是营销策略。

所以在和求美者沟通的时候,我们所有的医生面诊评估一定要给到基础护肤和日常维养的建议,才能适当地在医美项目中破坏皮肤。当然,这个现象跟中国的快餐文化和经济发展是有关系的,大家对护肤品的要求恨不得今天抹完明天就有效果,这是特别可怕的事情。

给大家分享一个小例子,这两天一直有客户和我说,哎呀我这次的效果怎么这么好?我不知道该说什么,我就告诉她,我又想起了第五个饼的故事。为什么我前面吃四个饼没有感觉,到第五个就有感觉了,早知道前四个不吃了。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。

所以功效护肤品的使用,第一要有很多证据,就像国外产品就有很多的证据,还有前面的分享内容听到很多品牌都在强调证据。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要多做多中心的、长线的产品,用一年、两年、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进行科学研究?因为我们需要提供证据,不然我们始终回答不了别人质疑我们的问题。

我和所有客户都在强调护肤品的重要性,重要到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。而且像哈佛医哥提到的心态问题,心情好重要吗?当然重要了,心情不好做医美也会打折扣。所以我对于不切实际的医美要求,我会直接告诉她,我们做不到,你想要的我们给不了。因为无论是医疗美容或是医学的治疗,背后都有医学逻辑,它有一个逐渐的过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
第二点,虽然医疗美容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,但是不可能跟我们的日常护肤分开,而且也不能相互去替代,我认为它们俩是非常好的伙伴关系。比如患者不管是做了一次激光还是十次激光,术后结合好的护肤方式,都可以让效果最大化,这样的医美就很经济。

同时,我认为医生的价值也在于此。你为患者提供效果最大化,而不是给偏颇的建议。所以我对这方面的想法是很开放的,我认为功效性护肤品非常重要,还带了很多团队去学习。我会告诉患者,功效护肤品要坚持使用,甚至可能要坚持用五到十年才会看到效果,医美也是一样的。

所以现在行业内出现的很多问题,我们一定要给患者做教育,如果患者短期内用了一个护肤品美白效果非常好,反而要提醒她/他警惕这个产品。

因为护肤是有医学规律的,它的表皮代谢时间、色素代谢规律、皮肤的恢复都需要时间来告诉我们结果。为什么做完有些医美项目,皮肤会红、会干、会脱屑结痂呢?因为我们是通过破坏重建的。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给皮肤良好的恢复时间,让伤害减到最小化,所有的恢复都需要功效性护肤品和后续疗效的延展。这是我的观点。

Q4.在医研共创中,医生和配方师可以怎么合作?第四个问题,我了解到,现在很多护肤品牌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临床医生进行深度的合作,也就是我们现在推崇的产学医研合作的模式。

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,医生和配方师需要起到什么作用,怎么配合是更好的方式?如何能够促进好的产品的诞生呢?

第一,我特别开心看到科班出身的皮肤科医生去做医疗美容。因为我确实在门诊的时候,碰到太多做提取、溶斑的患者,把皮肤做的一塌糊涂,做一次皮秒不行就做五次,套餐十二次打完以后反而出现色脱的情况,而且基本上给她/他们做医美的医生都不是科班出身。

第二是鲁楠博士提出的问题,从医生的角度出发,我认为大家不要觉得护肤品和医生、医院一定要划清界限。其中的关键,实际上就是利益关系,只要我们不要把护肤品和利益挂钩,我觉得都ok。

医院都有药物临床试验中心,在做药物临床过程中,我们会发现治疗疾病的药物,入组的患者很慢。但是和医疗美容相关的临床观察入组和试验的进程都很快。比如我们给患者点完痣以后,打算用某种修复面膜看看它的修复效果如何,当时给出五十个名额应用到临床的皮肤修复,一周内竟然很快就把面膜用完了。

事实上,一般的药物如果有五十个名额,在之前可能两三年的临床中都用不完。所以我觉得患者/求美者的需求很重要,最良性的循环是什么呢?临床医生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tmagic.net/zysx/23262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    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