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白针未必能美白,还有健康风险想变
“美白针”产品不安全
本报记者燕声
近日,微博话题“国内的美白针都是三无产品”引起热议。《科技日报》刊文批“美白针”,据了解,“美白针”的核心成分有3种:还原型谷胱甘肽、氨甲环酸(传明酸)和维生素C。这3种成分都能通过各种方式来阻止黑色素合成,从而达到使皮肤变白的效果。但目前这些成分没有获得我国药监局批准的适应证,长期使用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,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。
“美白针”医学上没有“美白针”之说
南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慧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,医学上并没有“美白针”的说法,只是为了商业需要,“美白针”的名字才应运而生。李主任还说,其实“美白针”没有固定的成分,其成分一般有氨甲环酸、维生素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这几种,只是在医学上,氨甲环酸、维C等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美白作用,所以后来也运用在美白上,医院会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进行针剂的成分剂量选择。
这些药物成分在用于治疗时,有不同的作用。医院皮肤科主任徐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还原型谷胱甘肽常用作保肝药,它是一种抗氧化剂,能够和过氧化物及自由基相结合,对抗自由基对重要脏器的损害,并能阻止黑色素合成,使皮肤美白。而氨甲环酸在很多大牌美白精华中比较常见,它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止血药,能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作用阻碍酪氨酸形成黑色素,从而达到美白效果。维生素C也是强抗氧化剂,能够清除氧自由基,同时它也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,阻断黑色素形成,并将已经形成的黑色素还原成前体,使皮肤变白。
那么,“美白针”的注射是如何进行的?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李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一般是将上述提到的3种药物成分混合在一起,以输液的方式通过静脉注入人体,一个疗程大约需输液10次,3天1次,1—2个月打完。
即使这些药物成分有美白作用也只是听上去很有效,徐慧表示,如果小剂量使用这些药物,它们广泛参与到人体代谢中,起不到美白效果。但如果长期大剂量使用,会损伤身体。
国内没有正规上市的“美白针”
目前国内没有正规上市的“美白针”产品,所有注射类的美白产品都不靠谱,甚至会危害身体健康。李钢介绍,市面上的这类产品大部分来自韩国、日本等地,并没有取得中国内地的销售资格证,都是“三无”产品。因此,“美白针”在我国没有明确的操作流程以及药物成分说明。长期使用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,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。
国家药监局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tmagic.net/mbcs/2277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