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白护肤品涉嫌种族歧视多个品牌挨批,伪善
推多色创口贴后
强生宣布:停止销售美白产品
《纽约时报》称,强生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,过去几周一直有批评说其旗下的露得清(neutrogena)和可伶可俐(clean&clear)产品标榜白皮肤更胜原本的肤色。强生澄清说,“这绝非我们的本意,健康的皮肤就是美丽的皮肤。”
报道称,露得清和可伶可俐产品线并未在美国销售,而是在中东和亚洲销售。该公司表示,很快会将现售产品下架,未来也不会再生产这些美白产品。
《纽约时报》举例说,在印度,有消费者称赞可伶可俐的亮肤产品有效,可以美白肤色。在亚洲,露得清产品广告还描述如何使消费者的皮肤“白得更彻底”。
其实,为了体现公司的反种族主义立场,强生公司上周就宣布会提供匹配多种颜色的创口贴以符合不同肤色。
此外,报道还提到,已有超过1.1万人在请愿网站请愿,要求联合利华集团停止销售类似美白产品。
因“黑人之死”引发的反种族歧视抗议示威已从美国蔓延至多国。不少以黑人为品牌形象的品牌也面临不小压力。
欧睿国际(euromonitorinternational)的数据显示,去年全球销售了约吨的皮肤美白剂,其中包括针对黑斑或雀斑的抗衰老面霜。
美白护肤品也算种族歧视?
美国的blm(黑人的命也是命)运动发展至今,黑与白这两个词,可以说快成了美国人公共话题讨论时的“雷区”。
据《天下网商》杂志梳理,近期其实已有多个品牌因美白产品挨批。
6月3日,玉兰油公开表示支持blm运动,反对种族主义和不公正。玉兰油背后的宝洁公司也承诺,将向一个反种族主义基金捐赠万美元。
然而,很快有人揪出了玉兰油在马来西亚发布的广告,广告中推荐了一款具有“双重美白功效”,可以“抑制皮肤最深层黑色素形成”的美白精华素。
批评者称,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伪善,护肤品公司们应该在全球禁售美白产品。
全球美白产业价值百亿美元,这注定了玉兰油不会成为唯一“躺枪”的品牌。
比如强生,刚宣布将向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捐款20万美元,就有人指责露得清正在马来西亚销售一款“美白提亮面霜”,宣称能实现“持久美白”,“恢复皮肤的自然美白能力”。
欧莱雅旗下品牌garnier也是刚说完“我们站在黑人社区一边,反对种族不平等”,就被扒出其印度在线商店有专为男性设计的美白产品页面,也在售卖一款名为“强力美白洁面乳”的产品。
同样被批的还有联合利华,该公司承诺向社会公正组织和活动人士提供“迄今为止超过万美元”的捐款。可是批评者却将矛头直指联合利华旗下的印度最知名美白品牌之一“白可爱”。
美白产品和种族歧视有什么关系?有一种观点是,欧美跨国公司为了销售美白产品,通过营销广告助推了以白为美的审美观。
年代美国的洗发水广告
然而《天下网商》杂志指出,至少在美白市场最大的东亚地区,这种观点可能并不成立。
中日韩三国女性,自古以来都是以白为美。
江户时代的日本,女性用米粉来美白脸部。有一句日本谚语是:“白皮肤可以弥补一个人的七种缺陷。”
中国女性同样崇尚“一白遮三丑”,古代女性为了追求美白会定期服用珍珠粉,冰肌雪肤、肤如凝脂、雪肤花貌,成语中尽是对女性白皙肤色的推崇。
不过在极度推崇白皙肌肤的印度,美白产品确实遭到过种族歧视的批评。
作为全世界消耗美白产品最多的国家,印度每年要消费多吨皮肤增白产品,花费超过4亿美元,超过了他们在可口可乐上的花费。印度护肤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美白霜,而且都被冠以“白英俊”(fair&handsome)、“白到发光”(fair&glow)、“白到永久”(fairever)等称号。
在种姓制度和殖民地历史的双重作用下,印度人追求白皙的肤色,与其说是以白为美,不如说是以白为尊。
在印度,推崇白皙肌肤可能涉嫌种族歧视,但这显然也是该国数千年历史文化造成,美白产品只是为了迎合这种市场需求,却被指责助长了种族歧视。
印度街头的“白英俊”(fair&handsome)广告(图片来源:《天下网商》杂志)
事实上,美国市场上的美白产品,通常会用一些中性语言描述功效,比如“均匀肤色”、“增亮”、“抑制黑色素”、“暗斑矫正”等等。
一大票化妆品公司被卷入纷争,说白了只是因为blm运动正在成为愈演愈烈的“政治正确表演秀”。
专家观点:种族歧视是美国的无解难题
强生停售美白产品、高露洁表示“黑人牙膏”可能改名,以及邦迪推出多色创可贴等事件,其实与一开始美国hbo决定暂时下架影片《乱世佳人》类似。其最终目的,不过是借支持抗议之名为自己争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tmagic.net/zysx/22061.html